《运动训练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4020162
总学时数:32学时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运动训练学》课程是湘南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任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结论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任务;理解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向等。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
(三)课时安排:2学时
(四)主要内容:介绍运动训练学这一新兴体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对象与目的任务,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向等。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宏观角度系统论述竞技体育的概念、本质和特点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全面阐述现代运动训练的概念和特点、运动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的概念、特点。
(三)课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掌握竞技体育的概念、特点;掌握运动训练的概念、特点;了解竞技体育的演变发展过程及运动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2)学时1、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2、竞技体育的构成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4、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第二节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2)学时1、运动训练的概念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2、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了解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介绍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1、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2、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3、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1、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2、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3、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4、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5、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6、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7、体能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8、体能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1)学时
(1)学时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掌握竞技能力及其构成;运用运动员状态诊断与建立训练目标。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三)课时安排:2学时
(四)主要内容:本章主要阐述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阐明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
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1)学时
1、运动成绩的概念
2、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
第二节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0.5)学时
1、竞技能力概念
2、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1、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作用
2、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0.5)学时
6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训练规律、训练原理和训练原则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初步掌握各种训练原则的基本概念及其训练学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竞技需要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和适时恢复原则。
(三)课时安排:6学时
(四)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与运动训练科学化相关的运动训练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
1、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0.5)学时
2、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3、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0.5)学时
1、动机激励原则的概念
2、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3、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0.5)学时
1、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
2、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3、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0.5)学时
1、系统训练原则的概念
2、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3、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1)学时
1、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
2、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3、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1)学时
1、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
2、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
3、适宜负荷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
1、区别对待原则的概念
2、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
3、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
1、直观教练原则的概念
2、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3、直观教练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
1、适时恢复原则的概念
2、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
3、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0.5)学时
(0.5)学时
(1)学时
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基本掌握运动训练控制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方式;熟练掌握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方式;基本掌握运动训练时常用手段的应用。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现代运动训练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式;现代运动训练具体操作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式。
(三)课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以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为代表的现代运动训练整体控制方法。其次介绍以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训练因素类方法组成的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最后介绍运
动训练常用的手段。
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0.5)学时
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2、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1)学时
1、模式训练法
2、程序训练法
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2)学时
1、分解训练法
2、完整训练法
3、重复训练法
4、间歇训练法
5、持续训练法
6、变换训练法
7、循环训练法
8、比赛训练法
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0.5)学时
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2、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3、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4、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6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体能和身体训练的概念及基本要求;了解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及基本要求;掌握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及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力量、速度、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及要求。
(三)课时安排:6学时
(四)主要内容:着重介绍体能和身体训练的概念及基本要求;力量素质的种类及含义,各素质训练的要求;速度及其分类,各种速度素质训练的要求;耐力素质的种类与不同耐力素质的训练的方法;灵敏素质的训练和柔韧素质训练的方法及其应注
意的问题。
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0.5)学时
1、体能训练释义
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1.5)学时
1、身体形态释义
2、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
3、身体形态的训练的方法
4、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2)学时
1、力量素质释义
2、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3、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1)学时
1、速度素质释义
2、速度训练方法与手段
3、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1、耐力素质释义
2、耐力训练方法与手段
3、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
1、柔韧素质释义
2、柔韧训练方法与手段
3、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
1、灵敏素质释义
2、灵敏训练方法与手段
3、灵敏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七章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
(0.5)学时
(0.25)学时
(0.25)学时
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技术的概念、特征、结构;初步掌握运动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理解并掌握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运动技术的训练方法的基本要求。
(三)课时安排:2学时
(四)主要内容:介绍运动技术的定义、特征及结构,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技
术训练常用方法,以及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0.5)学时
1、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运动技术原理
3、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
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0.5)学时
1、主体因素
2、客体因素
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0.5)学时
1、直观法与语言法
2、完整法与分解法
3、想象法与表象法
4、减难法与加难法
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0.5)学时
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3、处理好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5、处理好合理的技术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6、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7、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8、运动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
9、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竞技战术的定义、构成及其分类;理解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掌握战术训练方法和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掌握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和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战术训练方法与战术方案的制定。
(三)课时安排:2学时
(四)主要内容:竞技战术概念及其构成;战术训练方法;战术方案的制定;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0.5)学时
1、竞技战术概念
2、运动员战术能力
3、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0.5)学时
1、分解法与完整法
2、减难法与加难法
3、虚拟现实训练法
4、想象训练法
5、程序训练法
6、模拟训练法
7、实战法
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0.5)学时
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2、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0.5)学时
1、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2、培养战术意识
3、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5、重视战术组合
6、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第九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1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掌握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理解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
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
(三)课时安排:1学时
(四)主要内容:介绍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
负荷、竞赛特征。
第一节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1、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
2、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
3、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
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1、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
2、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
3、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
第十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
(0.5)学时
(0.5)学时
1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掌握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熟悉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以及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三)课时安排:1学时
(四)主要内容:介绍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
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0.5)学时
1、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
2、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
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0.5)学时
1、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
2、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三、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注重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成绩考核方式
(一)考核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采取开卷方式,作业以训练计划的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成绩计算: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分别占结业考核总分的70%、20%和10%;考核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二)主要参考书目[1]徐本力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马特维耶夫.竞技运动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3]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4]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5]胡亦海等.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省人民出版社,2005.[6]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